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历史经验表明,试图抄楼市之底者悔青的是肠子

发表于2010-07-01
政策压制下的市场是非正常的市场。目前房价稳定在二三线城市,下调压力在一线城市,这是公认的事实。遏制部分城市的房价涨幅的只会是短暂的局面。长期看涨也基本成为共识。

    到底会降低多少?很多专家都在预测底部。但是市场的表现更加表明问题。

    与08年不同的是房企拿地信心并没有降到最低点。行业龙头万科,在销售大幅下滑的5月买入了8个新项目。而在广州,4月以来首次推出的2幅住宅用地,也吸引了至少3家开发商于今日参与竞价。 

发表于2010-07-01
但是,土地供应的形势并未乐观起来。中原地产数据显示,5月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的居住用地成交面积672公顷,虽然环比增长22%,但较前12个月均值仍低12%。此外,5月居住用地的溢价率继续明显下滑。除上海多幅热点地块成交,导致溢价率高达123%,其余城市均未超过40%。而标杆房企的购地支出环比也比上月下跌两成左右。6月4日—6月17日,全国12个被监测城市宅地成交更是仅33公顷,较新政前周平均的194公顷下降83%。

    涉及到全年的土地供应目标的实现,下半年各级政府压力是存在的。

    与此同时,成交回暖的现象随着政策稳定有苗头出现。根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的数据,上周(6月21日—6月27日),北京楼市成交量延续了前一周势头,继续走高。二手住宅环比前一周大涨121.1%,新房也有较大幅度上涨。同时上周全市二手房住宅共签约2490套,日均成交量高达355套,与前一周相比涨幅高达121.1%。这也是5月份以来的单周最大涨幅。

发表于2010-07-01
北京楼市09年初的悄然回暖,在业内外曾经引起很大争议。这并不奇怪,业内对市场的预期当时并不看好,特别是营销总监们,持续的压力使得09年2—5月份,营销总监们也是把当时的市场现象归于小阳春,不稳定的小阳春,所以房企的拿地在09年5月之前还基本是停止的。而业外的很多人,编造出的假按揭等等谎言,也使得消费者和房企一直持续怀疑楼市是否走出低谷。应该说,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房企的绝大多数都是走了错误的路径。试图抄底者,肠子都悔青了。

    通州项目,08年基本8000以内,09年高峰期15000元。追涨的心理,造成了回暖预期成为共识后的抢购潮。抢购的不单单是住宅,更是本已经奇缺而且奇缺局面不可改变的土地。

发表于2010-07-01
 这也是楼市新政的基础。即使在楼市政策开始转向的09年12月份之后,楼市持续的惯性,把市场压的粉身碎骨。而两会中那么严厉的声音,也没有抑制住不论是房企的土地需求,还是消费者的购房需求。最终只有掐死脖子的新政。

    而同时,国土部的坚持调控实际是在制造市场的悖论。据报道:为防止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出现的政策松动现象,国土部副部长贠小苏日前在房地产用地管理和调控暨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情况分片座谈汇报会上强调,土地参与楼市调控政策将不会改变,各地在坚决落实好中央和地方政府确定的保障性、政策性和有合理需求的群众住房用地供应同时,也应由单纯供地向合理开发利用土地、依法加强监管延伸。

发表于2010-07-01
  是的,严格土地开发整理本身,一定是土地从供应源头的量的减少和价格的升值。这是不可改变的悖论。我们一直关注土地溢价率,但是不关心低价的总价实际已经随着土地整理成本的高昂,而逐渐上扬。成交价即使没有高的溢价率,也不表示土地价格已经向下。

    三季度,降价已成主流。但是对于降价的幅度,三季度将有很大的分野。理智消费人群,不会等待楼市之底。而选择适当时机及时出手。当然也必将有等待更低的底部出现的消费者,那么,机会属于前者,悔恨归于后者是必然的。

发表于2010-07-01
看完后还是觉得说不准
发表于2010-07-01
都有历史表明了
发表于2010-07-01

失败的例子?

发表于2010-07-01
历史经验都用上咯
发表于2010-07-01
不抄怕追悔莫及啊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