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

主题:刘畅:在路上·搭车旅行

发表于2013-09-05

刘畅,70后,北京人。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,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后转职成为导演。最有意思的一次远程行走是,于2009年,他与美籍华裔谷岳,用招手搭车的方式,从北京到柏林,途径13个国家,耗时3个半月,行进16000多公里,完成纪录片《搭车去柏林》,今天他给我们讲述“在路上”的故事。



  
 刘畅,标准70后,不标准北京人。2000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,与DISCOVERY探索频道合作后转职成为导演。2009年,他与美籍华裔谷岳,用招手搭车的方式,从北京到柏林,途径13个国家,耗时3个半月,行进16000多公里,完成纪录片《搭车去柏林》,这是旅游卫视《行者》栏目创下最高收视率的作品。目前,刘畅成立畅影像工作室,专职拍摄纪录片,仍旧在路上。


发表于2013-09-05

 凯迪:距离“搭车去柏林”,已经过去四年,这四年里你做过超越此举的旅行没有?

  刘畅:很难讲,每次旅行的相似度不一样,状态也不一样,搭车去柏林是起步,属于旅程的开端,但是延续性的东西,让我更明白旅行的目的,不是去挑战最难最高,而是去做文化和人的观察,我比较关注这些点。在民间和在路上,状态也会变,碰到不同的人,得到不同的领悟,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
发表于2013-09-05

 凯迪:作为旅行者,在路上你最关心的又是什么?以纯粹玩的状态去看的话。

  刘畅:音乐和旅行本身,每天的变化,很多都是即兴,碰到风格不同的音乐,尤其当你见到素不相识的两个音乐人,他们用琴声和歌声去交流的时候,特别美妙,语言都很苍白无力,他们的琴声隐藏了很大的情感,能感受到这个。我想,任何一个旅行者都期待碰到这样的东西。

 凯迪:你给自己的微博定名为“漫游”,但很多人说搭车属于“壮游”,壮志之游,你怎么看待“壮游”和“漫游” ?

  刘畅:我们搭车的时候,慢慢走,慢慢体会,在路上你会觉得时间是同一个走向,壮游和漫游没有太大的区别感,不是线路的长度,也不是难度,更不是标榜,用什么形式去征服河山,不是回来跟别人炫耀说,你走不了,我可以走,不是这样的。而是完完全全领受环境,你去关注那个地方、那些人本身带给你的领悟和馈赠,旅行的人应该体会这个,我觉得这才是旅行的意义。

发表于2013-09-05

 凯迪:搭车是一件需要勇气,还需要点运气的事,当你遇到搭车的竞争对手,你有什么获胜法宝吗?

  刘畅:我们就等呗,我们没有什么,我们只有耐心,只有比他们更多的时间。搭车的法宝就是时间和耐心。现在搭车的小孩,路上看到很多,都是女孩,搭车也方便,但体会点不一样,其实旅行的形式不是唯一,要结合旅行的线路来定,比如说去云南,我们特别想去骑跨斗摩托,因为在云南那块土地,骑跨斗是特别舒服的一件事,比如说从上海去重庆,我们要坐船,这都是旅行的方式,只要有音乐同行,只要你把自己张开去吸收的话,完完全全是个人内心的收获。

发表于2013-09-05

 凯迪:你曾经学过画画和摄影,策划过话剧和艺术展,现在专职做纪录片,会不会觉得,此刻才是你人生最好的时刻?

  刘畅:纪录片(工作)本来就是道路很漫长,条件很艰苦,一句话“漫长的苦逼”,但是你会得到刹那间的(满足感),转过山头,看见斜阳,或者历尽惊险,听到美妙的音乐,就是这样,和人生一模一样,这是我喜欢纪录片的原因,同时你看到的拍摄对象,有很多情感的困惑,这都是纪录片精彩的原因,这个是我喜欢的。




发表于2013-09-05

凯迪:有句话说得特别好“有些事现在不做,一辈子都不会做了。如果你真想做成一件事,全世界都会来帮你”,在路上遇到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,你的处理方式或态度是什么?

  刘畅:我觉得大部分人过了30岁,都会有这种想法,有过生活经验,有过坚持,不管成功还是失败,这是一句非常简单朴实的话,任何一个能成功的人,都会经历无助时刻,那时候你再想,你真的渴望什么,你用心去追,它就真的成了。

发表于2013-09-05

牛掰的人物牛掰的事迹

发表于2013-09-05

我两个朋友也去骑行了 很是羡慕 自己却做不到这么洒脱

发表于2013-09-05
引用:相机惹人疼在2013-09-05 13:18:29写道:
3楼

 凯迪:距离“搭车去柏林”,已经过去四年,这四年里你做过超越此举的旅行没有?    刘畅:很难讲,每次旅行的相似度不一样,状态也不一样,搭车去柏林是起步,属于旅程的开端,但是延续性的东西,让我更明白旅行的目的,不是去挑战最难最高,而是去做文化和人的观察,我比较关注这些点。在民间和在路上,状态也会变,碰到不同的人,得到不同的领悟,是很幸福的事情。  

搭车去柏林

发表于2013-09-05

真好 我也想辞职去旅行

上一页|1|2|下一页
/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