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题:子罕篇第九
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19 子曰:“譬如为山,未成一篑(1),止,吾止也;譬如
平地,虽覆一篑,进,吾往也。
【注释】
(1)篑:音kuì,土筐。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譬如用土堆山,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,这时停下来
,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;譬如在平地上堆山,虽然只倒下一
筐,这时继续前进,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。”
【评析】
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,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
深刻道理,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,都应该
是坚持不懈,自觉自愿。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,是十
分重要的,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0 子曰:“语之而不惰者,其回也与!”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听我说话而能毫不懈怠的,只有颜回一个人吧!”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1 子谓颜渊曰:“惜乎!吾见其进也,未见其止也。”
【译文】
孔子对颜渊说:“可惜呀!我只见他不断前进,从来没有看见
他停止过。”
【评析】
孔子的学生颜渊是一个十分勤奋刻苦的人,他在生活方面几乎
没有什么要求,而是一心用在学问和道德修养方面。但他却不
幸死了。对于他的死,孔子自然十分悲痛。他经常以颜渊为榜
样要求其他学生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2 子曰:“苗而不秀(1)者有矣夫;秀而不实者有矣夫!
【注释】
(1)秀:稻、麦等庄稼吐穗扬花叫秀。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庄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;吐穗扬
花而不结果实的情况也有。”
【评析】
这是孔子以庄稼的生长、开花到结果来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做
官的过程。有的人很有前途,但不能坚持始终,最终达不到目
的。在这里,孔子还是希望他的学生既能勤奋学习,最终又能
做官出仕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【原文】
9·24 子曰:“法语之言(1),能无从乎?改之为贵。巽与之
言(2),能无说(3)乎?绎(4)之为贵。说而不绎,从而不改,
吾末(5)如之何也已矣。”
【注释】
(1)法语之言:法,指礼仪规则。这里指以礼法规则正言规劝

(2)巽与之言:巽,恭顺,谦逊。与,称许,赞许。这里指恭
顺赞许的话。
(3)说:音yuè,同“悦”。
(4)绎:原义为“抽丝”,这里指推究,追求,分析,鉴别。
(5)末:没有。
''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5 子曰:“主忠信,毋友不如己者,过则勿惮改。”(1)
【注释】
(1)此章重出,见《学而》篇第一之第8章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6 子曰:“三军(1)可夺帅也,匹夫(2)不可夺志也。”
【注释】
(1)三军:12500人为一军,三军包括大国所有的军队。此处言
其多。
(2)匹夫:平民百姓,主要指男子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一国军队,可以夺去它的主帅;但一个男子汉,他
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。”
【评析】
“理想”这个词,在孔子时代称为“志”,就是人的志向、志
气。“匹夫不可夺志”,反映出孔子对于“志”的高度重视,
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。对于一个人来讲,他有自己的独立
人格,任何人都无权侵犯。作为个人,他应维护自己的尊严,
不受威胁利诱,始终保持自己的“志向”。这就是中国人“人
格”观念的形成及确定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原文】
9·27 子曰:“衣(1)敝缊袍(2),与衣狐貉(3)者立而不耻者
,其由也与?‘不忮不求(4),何用不臧?’”子路终身诵之
。子曰:“是道也,何足以臧?”
【注释】
(1)衣:穿,当动词用。
(2)敝缊袍:敝,坏。缊,音yùn,旧的丝棉絮。这里指破旧
的丝棉袍。
(3)狐貉:用狐和貉的皮做的裘皮衣服。
(4)不忮不求,何用不臧:这两句见《诗经·邶风·雄雉》篇
。忮,音zhì,害的意思。臧,善,好。
发表于2008-10-27
 
【译文】
孔子说:“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,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
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,大概只有仲由吧。(《诗经》上说:)
‘不嫉妒,不贪求,为什么说不好呢?’”子路听后,反复背
诵这句诗。孔子又说:“只做到这样,怎么能说够好了呢?”
【评析】
这一章记述了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先夸奖又批评的两段话。他
希望子路不要满足于目前已经达到的水平,因为仅是不贪求、
不嫉妒是不够的,还要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,成就一番大事业